入江南烟雨,寻黄酒文化
绍兴自古里来就与黄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绍兴赋予了黄酒别具一格的温润、醇厚、甘甜风味,而黄酒的独特气质也为这座江南小城带来了不一样的烟火气。
绍兴黄酒的起源
绍兴黄酒以水稻为主要原材料酿造,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的米酒一脉相承,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百姓酿造饮用黄酒的工艺已经较为普遍,且历经秦、汉、唐、宋、明、清多个朝代,黄酒的酿造技术不断的得到发展改良,经久不衰。
绍兴黄酒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国王霸权的斗争中,酒似乎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它与政治、外交和军事紧密连接。越王勾践在战败后,受到了吴王的百般羞辱,但他一直默默忍耐直到回去越国。为了加强军事实力和劳动力,越王勾践做了努力。他甚至发出生育政策“一名男婴出生的家庭赠送两锅酒和一只狗,一名女婴出生时赠送两锅酒和一头猪”。史料记载,越王勾践的故事里“酒”字被多次提及,尤其是指绍兴市生产的黄酒。当时,黄酒给予了一个国家复兴的希望,也为黄酒充满坚贞不屈的气节。
黄酒中的“黄”
所谓“炎黄子孙”,黄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底色,它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始祖称“黄帝”,母亲河为“黄河”,古代皇权称“黄袍加身”,而我们有着黄皮肤。黄色代表着尊贵,对黄色的崇拜,是与对太阳、对大地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在民间,黄色代表着秋天,是丰收和喜气洋洋的颜色。在秋天收获粮食,在冬天开坛酿造。黄酒得名不仅是因为其自身的颜色,更是因为它象征了人们对于勤劳付出一整年得到回报的喜悦,也寄托了百姓朴素认知里对于“黄色”这一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
黄酒中的“酒”
《说文解字》中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水是生命之源,酉表十全十美之意。绍兴黄酒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按产地、甜型、外观、酿酒原料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划分。现在分类使用的比较多的是按黄酒的含糖量高低来分种类的方法。分别为少糖的干黄酒、较少糖的半干黄酒、较多糖的半甜黄酒和多糖的甜黄酒。
“女儿红”的典故
晋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女酒、女儿红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的记载。当女儿下地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父亲肯定会为刚出生的女儿寻找三亩田的糯谷酿成三坛子女儿红埋入地下,待到女儿十八岁出嫁之时,用酒作为陪嫁的贺礼,恭送到夫家。按照绍兴老规矩,从坛中舀出的头三碗酒,要分别呈献给女儿婆家的公公、亲生父亲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寿安康,家运昌盛。在绍兴一带生女儿必酿女儿红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诗承酒兴,以文佐酒
黄酒历来受到各时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尤其是绍兴当地文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表达。
南宋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婚后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只可惜陆母不喜欢唐婉,最终陆游迫于孝道而与唐婉分袂。但思念之情岂是说断就断的,十年后二人在沈园相遇,彼此怀念旧事,潸然泪下,陆游无限悲戚,饮罢几盏绍兴酒后,写下了饱含自己对唐婉一片深情的《钗头凤》。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曾说“下班不喝酒,人生路白走”。作为绍兴本地人,鲁迅先生对黄酒可谓是情有独钟,其作品中十有八九都有酒的身影,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等,无不以酒写人写事,若没有黄酒的参与,恐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会少了许多风采。
珍贵的“非遗”
在古代就有“越酒行天下”的说法,但黄酒的地位一直都没有彻底稳固下来。1989年,绍兴酒中的加饭酒被定为国宴酒,直到2006年5月20日,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酒温和醇香,口感绵柔丰富,没有白酒的烈,也不像啤酒酒精度数低。冬天是最适合喝黄酒的季节。温一壶黄酒,盛一二下酒菜,与三二好友闲聊,是绍兴人冬天常见的场景,也是绍兴人冬日待客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