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糊嘴,黄酒上头,这碗牛肉面顶不住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1-09-01 16:45 回复:0 关注量:140

  

牛油糊嘴,黄酒上头,这碗牛肉面顶不住 原创 西夏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牛肉面,1#襄阳,1#兰州拉面,1我的眼前平铺着五六个大盆,每个大盆里都飘着满满的红油,乍看上去没什么区别。

但档口盛面的阿姨显然深谙其道,大勺子如沙场点兵一般挨个掠过表面,眼看着红油散开又重新弥合,白色的碗里变得充实起来。这让我想起上一次看到相似的场景,还是在淮南吃牛肉粉丝汤,但也只有一个大盆而已。满满一盆红油,站在旁边就能感受到热辣的气息

*作者供图

“你,吃什么?”,大勺子突然停在半空中,很不情愿被打断节奏的样子。我赶紧把手里的小票递上去:“两个牛腩面。”

勺子又重新挥舞起来,这次我可看清楚了。碗底有烫好的面,先舀牛肉,再舀红油和汤。

如果加了卤蛋之类的配料,大勺子就会从深不见底的红油汤里,稳准狠地捞出来放进碗里——还没开始吃我就后悔了:看起来很上道儿啊,刚才我为啥不多加一块卤豆干,或者一个卤狮子头!卤豆干和卤狮子头等配料泡在红油汤里,现吃现捞,非常入味

*作者供图牛肉面在中国是南北通行的食物,经常是家里炖一锅牛肉,三肥七瘦捞出来几块,再配上青菜,就是一碗打牙祭的红烧牛肉面。

但放眼全国,能跟“牛肉面”三个字亲密捆绑、进而形成特有名词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北有开山鼻祖兰州,南有川味代表内江,以及虽然据守一隅,却照样横行全国的台湾牛肉面。兰州牛肉面

*风味原产地 · 甘肃

所以,名气稍逊一筹的“襄阳牛肉面”到底有啥特别?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十五块钱的牛肉面,肉多得跟不要钱似的。

不像兰州牛肉面,肉只是礼节性地参与一下。据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牛肉面受食材局限,多以便宜的牛杂为主。后来条件改善,“牛肉面”才名副其实,进而出现牛肉、牛杂、牛腩等部位的细分。实诚的肉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先尝了一块牛肉,炖得香辣入味,即便不饿的人也会瞬间食欲大开。淡黄色的碱水面夹杂着清新的豆芽,爽利中带着脆嫩,但热辣的气息也趁机窜进喉咙,呛得我差点扔掉筷子。

这种呛辣感在吃重庆火锅时也曾有过。实际上,襄阳牛肉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像加了牛肉臊子的重庆小面。牛肉面加卤豆干,这家的面能看出椒麻味比较重

*作者供图

不过“呛辣”只是短暂的感觉,各种香料在牛油的烘托下散发出的复合香味,才是襄阳牛肉面的杀手锏。这里面尤以花椒的麻香最为突出。

椒麻就像一种味觉致幻剂,一边无限放大自己、削弱你对其他味道的敏感度,一边让你对它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上瘾,就再也停不下来。一碗面下肚,那种香味还会在嘴巴里余音绕梁。*摄 | 矜持

周围人也是清一色的动作:一边大口吹着面条想赶紧吃,一边又小心翼翼地提防红油溅到身上,一副攻守兼备又欲罢不能的样子。很多人知道襄阳,是从金庸的小说里。这是一座与武侠和战争密不可分的城市。如果把秦岭 - 淮河连接起来,襄阳刚好处于正中间。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不但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造就了人们南北通吃的饮食习惯。

这种包容性,也能从一碗襄阳牛肉面里看出端倪。碗里虽然秉承了川渝特有的“麻辣”味型,但桌上的大蒜和醋瓶子,又会让人瞬间从蜀地穿越到中原或陕西。襄阳牛肉面调味酷似川渝,但桌上的大蒜让人瞬间从蜀地穿越到中原

* 作者供图

在心理认同上,襄阳人似乎更偏向南方,但你若看见他们像北方汉子一样,啃一口大蒜吸一口面,也不必觉得太稀奇。

实际上因地缘关系,襄阳饮食里有抹不去的中原遗风。比如襄阳人也像河南人一样酷爱胡辣汤,只不过口味上有所差别;连馄饨里都有浓郁的胡椒味,喝完会觉得有点辣嗓子。

黄瓜拌荆芥这种河南夏天独有的凉菜,在襄阳的烧烤摊上也很容易找到。有些牛肉面馆甚至把荆芥(味道类似于罗勒)当成和葱花香菜一样的配菜来调味。黄瓜拌荆芥

* 微博@她是小霸王

火车站附近的幸福小区里就有这么一家老店。灶头排场不大,但味道值回一张车票。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果断在牛肉面里多加了一块卤豆干。蓬松的豆干吸饱了汤汁,香韧入味,比大块的牛肉还上头,而荆芥独特的清香也能缓解汤里的油腻感。

不过最好的解腻神器还是配上一碗“黄酒”。

此黄酒并非江浙那种酿造酒,而是一种轻微带汽的米酒,喝起来酸甜畅爽,一块钱一碗,比汽水还过瘾。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