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几千年的黄酒,如今怎么不受欢迎了?跟白酒比差在哪?
导语:辉煌几千年的黄酒,如今怎么不受欢迎了?跟白酒比差在哪?
黄酒是我国的传统饮品,辉煌了数千年之久,和国外的啤酒和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
在古代,社会上的主流饮品是黄酒,不管是宫廷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对黄酒都有极高的热情,堪称“国酒”,即便在近代,黄酒酒水市场的“number1”。
白酒则是我国的主流饮品,是从元代烧酒演变过来的酒种,建国后蒸馏工艺进行了改进,度数一下攀升至50度以上,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高度烈酒。
其中白酒中的杰出代表茅台酒更是和威士忌、白兰地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酒。
可见,黄酒和白酒都是我国传统酒类的主要代表,但让人不解的是,黄酒在我国整体饮料酒中的市场占比仅有4%,和白酒差距过于悬殊。
为何如今的黄酒这么不受欢迎了?跟白酒比差在哪?
1、受制于原料和工艺
黄酒是以黍米、糯米等为原料,添加特制的酒曲酿制而成的发酵酒,因为工艺的缘故,出酒率比较低,意味着酿造黄酒是一件十分消耗粮食的过程,成本比较高。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们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米作为主粮,在当时是比较紧缺的,黄酒的发展自然而然受到了的限制。
而白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相对来说没那么紧缺,关键是我国开发出了“白酒新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使用廉价的薯类、地瓜、秸秆等富含淀粉的原料酿制出酒精,如果香味不足,可以添加特制的香精、香料勾调,大大降低了粮食成本。
重要的是,这种工艺没有厂地限制,操作简单很多,生产成本也低,给了企业不少的利润空间,有钱能使鬼推磨,白酒很自然地成为我国酒精饮料界的主流。
因此,黄酒没有白酒受欢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原料和酿造工艺。
2、后劲大,易上头
笔者也喝过不少黄酒,说句实话,口感确实很不错,香味十分的诱人,就这一盘猪头肉和花生米,别提多香,每次过年都要回老家喝上几斤。
不过黄酒也有致命的缺点,喝完容易上头,后劲还比较大,乡下的叔叔伯伯们喝前都会温几分钟,喝起来会稍微好些,但问题还是存在的。
节假日喝喝还好,毕竟喝多了能躺下休息,但工作日要这么喝,一个不小心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而白酒了,只要品质过硬,即便喝醉,第二天醒来脑袋清醒得很,也不会耽误第二天的事。如今的人生活压力大,每天都忙着工作,想喝酒自然会优先考虑白酒。
3、市场没做好
在第一点中,笔者有谈到温饱问题,其实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也不再是制约黄酒发展的主要因素。
笔者觉得是市场没有做好,导致受众面变窄,在国内很多地方,出门想喝黄酒还必须提前准备好,特别不方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向市场经济时代,国内的白酒企业率先做出调整,一部分获得自主定价权的白酒通过“名酒”金字招牌迅速取得成功。
而白酒也就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启了疯狂模式,广告名酒频出,迅速占领了酒水市场的制高点,反观黄酒,一直没掀起太大的浪花,存在感逐渐变低。
而消费市场一旦被酒企培育,那么人们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黄酒不再是人们最喜欢的酒种。
以上就是黄酒褪去辉煌的3大原因,倒不是说黄酒本身不好,毕竟黄酒被誉为“液体蛋糕”,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而且度数低,相对来说是更加健康的酒种。
我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喝黄酒,喝得最多的算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黄酒吧,任何季节都能喝,冬可暖胃、夏可祛暑,香气浓郁,口感饱满醇正,就着蟹肉,越吃越香。
白酒虽是当下主流,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方说市场充斥着许多酒精、香料勾兑出来的白酒,一口下去,几十种添加剂,腻得的很。
严格来说,这种酒都不能说是白酒,真正的白酒是纯粮固态发酵的粮食酒,就好比过年时喝到的古道江湖酒。
品牌名气虽小,但酒厂一心只为酿好酒,酿出的原酒遍及全国,不少品牌还是一二线的名酒。
每一滴酒都是由优质的五谷杂粮酿制,操作工艺则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搭配现代先进的白酒技术,细节把控十分到位。
酿出的酒还需经过长时间的储藏,其中优质原酒则被分类窖藏,窖藏时间越久,酒中甲醇、杂醇油等有害物质大幅降低,酒体更为醇厚协调、口感更加绵甜爽净。
此酒采用了8年的优质基酒勾调,调酒过程则是由专业的调酒师操作,保证了酒的味道能迎合80%的口味。
从原料筛选到灌装出厂,都凝聚着酿酒人的心血,这样的酒十分难得,国内能踏踏实实按照传统工艺酿制的也不多,希望有更多这样的酒企站出来,扛起传统白酒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