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茅台,不是好白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竞争,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古代受限于信息传播速度,酒文化虽然盛行,但对比之风尚不如今。
白酒文化的鄙视链早已形成,过年你去老丈人家首选肯定是拎两瓶茅台,其它的总觉得差那么点味道,人家给你送酒,但凡不是茅台,也难免会暗自咂舌一番。
道理很简单,作为液体黄金的茅台实在是太值钱,拎出去就是倍有面儿。
哪家酒企不眼红这个地位?又有哪个企业不想有一款毛利率高达90%的躺赚产品?
本文就将从2021年开始的白酒涨价潮出发,解答白酒企业为什么要追逐高端的原因。
01
谁人不想做茅台
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茅台的不是好白酒。
原因无它,高端白酒的利润太过诱人,贵州茅台一家根本吃不下来,高端本身也代表着喝酒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何况茅台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王者的。
1988年以前,白酒作为战略物资,统一定价,谁价高走高端路线,谁价低走亲民路线,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改革开放后,定价权被放开,酒企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价格战拉开,每个酒企都试图去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放开定价权后,汾酒依靠自己4000多年的历史,以及先进的酿造技术,续六年占据销售榜首位,八大明星酒它一家就有50%的份额,其它七个加起来还不到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汾老大。
并且,当时的“汾老大”在全国白酒中拥有着有四大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物美价廉;四是得奖最多。说白了,就是全国人都能买到且都喝的惯的酒。
但此后,汾老大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主动降价,幻想全线占领中国人的酒桌。这一降价可就不得了了,当时的百姓可没那么多想法,你降价了,是不是你质量不行了,和大路货一样了?你一个王者水平的酒非要和青铜选手们较劲,实在是跌份。谁见过穿龙袍的皇帝整天和县令掰扯的?可汾老大毕竟是汾老大,下面的小弟们都得看它脸色行事,你降价了我们也得跟着降,生怕落伍了。而由此,中国白酒全面走向亲民路线。
毕竟这八十年代,啤酒都没普及,白酒都是日常喝喝,有几个人会去考虑什么社交属性、面子效应,更别提“消费升级”这种高端名词了。
五粮液却反其道而行之,1989年,五粮液首先涨价,价格一举超越了第一代白酒霸主“泸州老窖”,产品价格达到了30多元;1994年前后,“五粮液”再次提价,一举超过了“汾老大”;1998年五粮液第三次提价,成功超过了“领导指定品牌”茅台酒。三次提价,提出了一个大众心目中的王者白酒。
后来五粮液由于战略错误,打造数百个产品系列侵蚀了品牌价值,从而被大单品飞天茅台反超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白酒的核心竞争,一直停留在高端市场是不争的事实。
02
茅台一家吃不下整个高端白酒
白酒总归还是食品饮料行业,利润基本取决于原材料成本。
白酒的原料相差无几,大致可分为水、高粱、小麦(制曲)、包装材料、人工、燃料、动力等。假设,茅台全部产品只有飞天茅台这一种规格——500ml,舍得系列全部只有品味舍得--500ml测算,两者的单瓶成本,相差只有40元。
但是,两者的单瓶售价却相差超过800元(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而品味舍得的建议零售价为668)。明明都是单瓶成本不到100元的白酒,高端酒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次高端酒。再者,整个高端酒市场总量较大,单家茅台并不能满足整个市场需求。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高端白酒市场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自2012年“三公”消费调整以来,我国白酒进入由大众消费与商务消费主导阶段。在2012年行业低估时,高端白酒市场容量约3.75万吨,2018年高端白酒市场容量约5.65吨,过去6年均复合增速12.33%。假设高端白酒,按照每年10%的复合增速增长,则2022年高端白酒的市场容量约为8.27万吨[8]。
虽然,最近几年茅台的产能每年都在提升,以及产能利用率几乎每年都维持在120%以上。但是,受制于茅台本身的酿造工艺之复杂,从酿造到实际可以出售,起码需要五年时间,因此茅台实际可供出售的产能实际上是取决于五年前的产量(2016-2017年)。
目前来看,茅台的实际产量,仅仅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半左右。